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後,在洛陽南宮招待列侯諸將,問他們說:「你們可知道為何我能取得天下,項羽卻失去了天下?」有大臣回答:「陛下性情傲慢會侮辱人,項羽個性仁厚而愛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的城池就賞給他,與人共享利益;項羽卻妒嫉賢能的人,傷害有功的人,打了勝仗不論功,奪取土地不行賞,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劉邦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草做好後勤補給,我不如蕭何;領百萬大軍,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反觀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信任他,所以就栽在我的手裡頭。」
這番話說明偉大的領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懂得用人,甚至用比自己傑出的人。但是這些傑出的人,一旦聲勢如日中天,領袖就害怕起來了。誰知他們可否有「大丈夫當如此也」的雄心壯志,認為帝王也「彼可取而代之」,野心勃勃覬覦帝位,領導者面對這樣的下屬,那就得除之而後快了。韓信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知該收斂自己的鋒芒,劉邦在朝廷上問他:「你覺得朕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頂多十萬吧。」「那你能帶多少呢?」「多多益善!」劉邦本來就覺得軍事才能比不上韓信,韓信這回答想必刺傷他的痛處,劉邦就諷刺他:「多多益善!那麼你為何會落在我手中呢?」韓信也算機智,隨口說:「陛下不善帶兵,卻善於帶將,這就是我受您掌控的原因。」韓信最終還是遭了劉邦毒手,躲不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命運。
劉邦取得天下後,大殺功臣名將是有名的。韓信之前的陳豨,之後的彭越、英布等都以叛亂罪名被劉邦消滅。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又是「人中豪傑」,威脅到漢朝帝國的統治。蕭何也是劉邦自認不如的人,他一個小小的縣吏出身,對典章制度卻有深刻的認識,別人進咸陽是爭相搶奪金銀財寶,他卻拚命蒐集律令圖書、檔案圖冊,把秦朝土地、戶口徹底瞭解一番,奠定後來打勝仗的基礎。光憑這點見識,蕭何確實有過人之處。
漢高祖底定天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爭論著自己功勞最大、該賞最多,竟然拖了一年多無法下決定。這種「只知道自己強,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恐怕是人性普遍的弱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某些功臣很不滿。他們說:「臣等身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到處攻城略地。蕭何沒立過什麼汗馬功勞,只會持筆墨議論,功勞卻在我們之上。為什麼?」劉邦受到質疑,拿打獵作比喻:「獵追到獸兔的是獵狗,但是指揮如何捕捉的是獵人。今天你們獵取獸兔,只是狗功;蕭何做的事,則是人功。」群臣奏論還是希望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略地最多的曹參能功居第一,漢高祖顯然面有難色。關內侯善於察言觀色,進諫說:「你們的議論都錯了。曹參攻城略地只是一時的事,皇上和楚國對峙五年來,不知失利了多少次,若不是蕭何從關中補給,又怎能有今日。這可是奠定萬世基業的功勞啊!」就這樣,蕭何列為漢代第一功臣,賜帶劍履入殿,入朝不趨。
韓信被誅之後,蕭何被拜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增衛士五百人,所有賓客都向蕭何祝賀。惟獨召平這個人,人家在喜氣洋洋,他卻獨澆冷水,告訴蕭何別高興得太早,大禍恐怕就要臨頭!蕭何雖然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這個「唱衰」的召平不僅不生氣,還靜下心來聽他的建議:「皇上才是受攻擊的目標,你人守在朝廷裡面,那會有什麼刀槍之災。韓信不久前造反,皇上反而增派侍衛給你,是他對你起了疑心,並非表示寵信啊!勸你切勿受封賞,把家財捐出來當軍餉,皇上一定會龍心大悅的。」召平可以說是個洞悉人性心理的智士,蕭何則因聽取召平的建議,才躲過一劫。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裡說:「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蕭何地位高危,又功勞滿盈,加上有劉邦自以為不如的才能,在幾個開國功臣一一伏誅後,以其智慧應該有所警覺,學得謙沖自牧、韜光養晦才是。但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需要別人從旁提醒,否則身陷險境還不自知。
英布造反的時候,漢高祖領兵作戰,常常派人探查蕭何在朝中做了些什麼事?使者回答:「相國因為皇上領兵作戰,他勤政愛民、安撫百姓,更竭盡所能補給軍需。」有人聽了,便對蕭何說:「恐怕你被滅族的日子近了。」蕭何驚恐的聽其解釋:「你身居宰相高位,又功勞第一,已經沒有陞官晉爵的空間。當初入關中時,你很得民心,十幾年來頗受人民愛戴。皇上出征還老是問你做些什麼,是怕你擁關中民心自重。我看你不如買些田產,強迫百姓賤價出售,讓自己行為有了汙點,皇上才會安心。」
蕭何開始搜括民田,終於引發了民怨。劉邦得勝回來,百姓們擠滿道路上書陳情,控訴相國的罪狀。這些罪狀讓劉邦內心偷笑,把人民上書的事全告訴蕭何,表面上責怪幾句,其他就交給蕭何自己去處理。我們可知蕭何又躲過了一劫,指點他的高人頗瞭解劉邦,更懂得權力結構的遊戲,才能在最危險的時機,拉蕭何一把。我們看受圯上老人天書,具備運籌帷幄天分的張良,受封為留侯後,整天躲在府中,稱說身體虛弱,必須修鍊神仙丹藥之術,方可延年益壽,從此不過問國家大事,終於明哲保身而善終,在這點上,張良猶勝蕭何一籌。
古代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威,卻同樣具備人性的弱點,這些弱點包括「妒賢嫉能」的心態,以及害怕別人「取而代之」的恐慌。曹操算得上是三國一等一的人才,然而楊修老是猜對他的心意,把曹操的聰明才智比下去,令他惱羞成怒,終於找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在君王身旁不能鋒芒太露,否則屆時他內心受創,而你「功高震主」,就容易惹來殺身之禍。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
蕭何在劉邦打天下時,發揮了令劉邦自歎弗如的後勤補給功力,穩定了民心士氣,這樣的功勞,卻也帶來劉邦對他的猜忌。他及時退回賞賜,顯示出卑微的態度;更自汙操守,解除劉邦認為他籠絡民心的猜疑,才能保全性命。這種政治權力運作,將使優秀的人才無法出頭,只求明哲保身而不犯錯。之後,奴才就橫行了。每個朝代由盛轉衰的關鍵,不都是這個局面?執筆至此,不禁為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中豪傑的不同遭遇及下場,同聲為之一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