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基隆市災害特性

基隆市災害特性
(防災演習計畫內容)

一、基隆市位於台灣最北端,北面濱臨東海,東、西、南三面環山,境界極東為棉花嶼,極北是彭佳嶼,極南至新北市平溪鄉,極西到汐止區。一般而言,基隆的範圍僅指基隆市區而已,但實際上除市區外,還包括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等7個附屬島嶼。基隆河流穿本市中部,為本市開發較早的精華區,市街通路及住宅分佈於青山綠水之間。基隆地形以丘陵為主體。西北部屬於大屯火山群支系山丘,東南部為雪山山脈的延伸山丘。三面環山「東為深澳山、月眉山;南為姜子寮山;西為五指山、大武崙山;中為獅球嶺、紅淡山;北為外木山、內木山」。全市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共計劃分為7個行政區(轄分157里、3,313鄰、150,987戶,人口共計372,105人)。

二、本市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長而酷熱,冬季短而嚴寒,全年氣溫以一月最低,七月最高,雨水多,東北季風強,十月至翌年四月為雨季;每年夏季期間颱風豪雨頻繁,洪水量特別大,部分地區受地形坡度陡峭、地質脆弱惡化及土壤流失嚴重易造成災害。

三、基隆的海岸多呈半島、島嶼及灣澳交互出現的曲折海岸線,原來的海岸以海蝕平台、礫石、沙灘、海蝕崖及珊瑚礁交互出現,然而,因築港及廿餘年前垃圾填海造地的政策,使基隆的大多數灣澳或海岸都已被水泥堤防及消波塊環繞。

四、基隆市內的溪流可分為兩個部份:一為從靠近海岸的丘陵發源,而直接流出海的溪流,因集水面積狹小,故特色為短急而流量小,計有牛稠港、蚵殼港匯流成的旭川河、田寮河、砂灣溪、碧砂溪匯入調和溪等;一為從暖暖進入,而從五堵南出去的基隆河及其兩岸的9條支流,由於集水區大、水量較豐。在暖暖溪支流的西勢坑溪有一暖暖水庫,為水質優良未遭受污染的水庫,大武崙溪則建有新山水庫,為提供基隆市大部份人口飲用水的主要水源。另依據水保局調查成果顯示基隆市境內土石流潛勢溪流共計有34條;其中屬於高潛勢計有1條、中潛勢有3條、低潛勢則有7條,其他仍在持續觀察中或沒有保全戶。

五、基隆市內的地層為漸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時期沈積的地層,及少數全新世的沖積層及階地堆積層所構成,按照其沈積年代的先後分,老地層為五指山層、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港層,新地層為階地堆積層及沖積層。木山層及石底層則為2個含煤層,石底層含有6層可採的煤,是產量最大的煤層。在基隆河谷有少數階地堆積層及沖積層,港口附近的平地則為沖積層,主要由礫石、砂及黏土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