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經濟泡沫史之鑑古知今Ⅰ:鬱金香狂熱VS【凱因斯( Keynes)的“最大笨蛋理論】--2010/01/06 - 輕騎橫嶺 - Yahoo!奇摩部落格

經濟泡沫史之鑑古知今Ⅰ:鬱金香狂熱VS【凱因斯( Keynes)的“最大笨蛋理論】--2010/01/06 - 輕騎橫嶺 - Yahoo!奇摩部落格:

'via Blog this'


經濟泡沫史之鑑古知今Ⅰ:鬱金香狂熱VS【凱因斯( Keynes)的“最大笨蛋理論】--2010/01/06

2010/01/06 15:38


概述
世界上第一次有大量文字記載的投機狂潮,發生在十七世紀初的荷蘭,歷史上稱為“鬱金香狂熱”。當然,鬱金香也因此成為有記載的第一次商品“泡沫”。在鬱金香炒作的高峰時期,甚至一個家庭的所有財富都被葬送在一隻植物球莖上。
  鬱金香的名字起源於土耳其語,意為“纏頭巾”花。在十六世紀中期,游經土耳其的旅行家們被這種花的美麗所打動,並把它帶回了維也納。很快,它就吸引了歐洲人的廣泛註意,幾年之內開始在德國種植,接著是比利時,然後是荷蘭。在十六世紀70年代後期,它被傳播到英格蘭。很快,這種新穎的花卉開始在宮廷內流行。
  和其他花卉有所不同,鬱金香不僅形態優雅,而且具有“變異”的特性。人工栽培的鬱金香,常常會發生引人註目的變異,比如人工培植的紅色鬱金香,其後代有可能會變成紅白相間的品種。
  由於當時的人們對植物的基因不甚瞭解,鬱金香的這種神秘“變異”無疑增加了歐洲人對鬱金香的投機興趣。當時的鬱金香種植者們,每天必然會做一件事——巡視花圃,搜尋顏色“變異”的花朵。花朵的顏色如果漂亮,擁有者就可以期待高價的買主。而買家,之後再用這樣的花培育下一代花卉,再以高價出售。“莖基”發黃(稱作“污底”)或形狀難看的鬱金香會被淘汰,而完美的花朵成為“花種”。
  在十七世紀20年代初,對於鬱金香及其“變異”特性的熱忱開始登陸荷蘭。當時最罕見的種子可以賣到幾千弗洛林(英國一種銀幣,值二英鎊,於1971年停用),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家庭一家的財富。逐漸的,這種狂熱從一小部分人傳播擴散到整個荷蘭社會。很快,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鬱金香花圃,幾乎佈滿了荷蘭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
  起先,交易發生在冬季。投機者可能會帶著一些樣品和一定量的球莖,聚集到鬱金香交易者的旅館。在那裡,交易者可以用五百弗洛林買來的“德隆普大將”外加二百弗洛林現金,交換到“博爾元帥”,接著寄希望於一周內再以一千弗洛林出手。
  就這樣,鬱金香價格開始瘋狂地上漲。到了1634年,從苦力到貴族,荷蘭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幾乎全被“動員”到鬱金香炒作的隊伍中來了。很快,交易從冬季變成了全年進行,雙方可以簽訂期貨合同,然後到第二年春天交貨。我們現在所說的“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就是在那時被創造出來並廣泛交易的。
  那時候的投機者其實對交貨本身不感興趣,也無意要求擁有他們所買進的實際的鬱金香。當他們買進交貨的合約後,往往很快地將他的合同以贏利的價格再出售給其他熱衷者。這在今天被稱作“買空賣空”。
  天價鬱金香
  在《布萊恩維爾游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似乎很能體現鬱金香價格的瘋狂。一個年輕的水手因為通報船訊被一位商人獎賞一頓早餐。這個鬱金香投機商後來發現,貨物中少了一枝價值3000弗羅林,名為 “永遠的奧古斯都”的花莖。當他急匆匆地找到那個水手時,小伙子正津津有味地就著鹹魚大口咀嚼“那個被他當做洋蔥的東西”。
  有史料記載,一顆“總督”球莖可以換四條牛、八頭豬、十二只羊、四車黑麥或兩車小麥、兩桶白酒或四桶啤酒、兩桶黃油和半噸乾酪,外加大量傢具。在藍色本色上有紅白條紋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是兩倍於上述價值的現金,外加馬匹齊全的馬車一輛。荷蘭人開始相信,不光荷蘭的投機者,其他外國投機者也會願意接受永遠上升的價格。實際上,此前在法國,一隻稀有的球莖就被用作支付一件珍貴的寶石的全部價格。
  一個故事可以說明當時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當所有的荷蘭家庭都已潛心養植鬱金香的時候,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地上最終培育出了一種黑色的鬱金香。一伙來自海爾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鞋匠以1500弗洛林的價格把寶貝賣給他們,買家中的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又用腳碾踩,直到它變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一隻黑色鬱金香,毀掉這隻,他們自己的花就是獨一無二的了。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如果有必要,一萬弗洛林也在所不惜。心碎的鞋匠鬱郁寡歡,據說不久便因懊惱過度而過世。
  當狂熱升級時,其他經濟活動幾乎全放慢了。1636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股票交易所全部開設了鬱金香交易所。花價的漲落造就了一大批富翁,而花價的每一次高漲都使更多的人堅信,這條發財之路能永久地延伸下去,世界各地的富人都會跑到荷蘭,不問價格地收購所有的鬱金香。一枝花還沒露出地面,就已經以節節上漲的價格幾易其手。沒錢的人抵押房產借貸投資,巨額貸款不斷堆積到小小的花莖上。
  鬱金香的交易類似於期貨交易,但是在十七世紀,鬱金香交易遇到了比今天的商品期貨更多的問題。因為合同背後沒有會員公司支持,而且,如果誰最後真的要在數月之後接收一個特定球莖的交割,也不能確保他已經得到了合同所規定的標的,還要等到它真的開花以後。為了規範這一活動,荷蘭頒佈了新的法律,設置了鬱金香的“特別公證人”,指定了進行鬱金香交易的固定場所。
  “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不知從哪一天起,不知為何緣故,一些更聰明或膽小的人開始退場。這個跡象被人察覺後,拋售即刻變為恐慌,花價從懸崖上向下俯衝。當瘋狂的價格最後坍塌時,荷蘭的整個經濟生活都崩潰了。債務訴訟多不勝數,連法庭都已經無力審理了。很多大家族因此而衰敗,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因此而倒閉。一直到許多年後,荷蘭的經濟才得以恢復。


鬱金香狂熱


對鬱金香狂熱批判的宣傳手冊(1637年出版)


鬱金香狂熱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狂熱的來由

「鬱金香狂熱」由何而來迄今沒有定論,之後有人提出這是因為民眾的貪婪和瘋狂所偶發的事件,也有人說價格大幅波動是一般市場機制使然。當時荷蘭是經濟大國,也是引發熱潮和泡沫化的旗手,但處於下等階層的民眾,則過著貧窮的生活苟延渡日。
當時的荷蘭北部七州因為對抗西班牙勝利,在17世紀初取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自此荷蘭一躍成為了海上帝國君臨歐洲。又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香料貿易生意,再加上中歐身處三十年戰爭的陰霾下,讓商業活動都集中在了阿姆斯特丹,同時荷屬東印度公司經營巴達維亞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利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使得荷蘭有著當時最高的收入水準,連海外的美術品也都集中在荷蘭。另一方面來說,荷蘭的物價也比其他的地區來得高,一個工匠的年收入推算約250荷蘭盾,這個數字只夠讓一家四口單求餬口。普通勞動者在泡沫經濟的時候,把家裡面所有的財物如家畜、生財用的工具都拿去變賣換錢。
當地流行的喀爾文教派以勤儉持家為美德,因此荷蘭人避免穿上華服,富人窮人的服裝並無二致,光從外觀很難察覺這個人是否富有。以此為信念的荷蘭人,為什麼會走上投機的道路,至今尚未解開這個謎題。
傳銷到荷蘭

鬱金香的發祥地據說是天山山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擴張勢力之後,發現了鬱金香且對它著迷。之後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後建造了莊嚴的宮殿,在當地開始栽培數種鬱金香並且進行品種改良,之後鬱金香在服飾和繪畫上面出現。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經由商人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
經由植物學家查爾斯·庫希烏斯(en:Charles de l'Écluse)的研究,讓人們對擁有龐大品種和系列的鬱金香開始有所了解。庫希烏斯在法蘭克福進行球根植物的詳細研究,1593年把多種鬱金香球根帶到萊頓大學繼續研究和栽培,這時候鬱金香開始傳入荷蘭。庫希烏斯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突變,後世稱為鬱金香雜色病(Tulip Breaking potyvirus),出現雜色病的球根會開出美麗條紋圖樣的花。這種病的來源在20世紀的時候才被解開,根源是鬱金香球根被病毒感染。
 鬱金香的特性

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鬱金香狂熱」中的缺貨狀態因而變得高價。鬱金香有兩種培養方法,一種是由種子開始培育,另外一種是由母球根複製齣子球根。前一種方法經由雜交可能會產生新種的鬱金香,但是到開花要歷經3至7年的時間。後一種方法從母球根來培養當年即可開花,一個母球根約可產生2至3個子球根,子球根要成長到母球根也要花一點時間,此外不發芽的種子和母球根數量也不少。基於以上的理由,鬱金香的培育速度無法趕上突然擴大的需求量。
 出現鬱金香泡沫的第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短時期內,鬱金香球莖的供應量幾乎是一個常數,它不會因為需求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即使鬱金香的價格上升,生產者也沒有辦法迅速增加供給。從供求關係上來看,鬱金香供給曲線很陡
行會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資金。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荷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狂熱的爆發

鬱金香狂熱潮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供需不平衡而變得高價,第二階段是投機者開始進入市場,第三階段則是捲入了缺乏資本的平民。到了第三階段之後開始泡沫化,價格暴跌導致市場上一片混亂。
 愛好者們

1610年代,最初被鬱金香的美麗所吸引的是手頭寬裕的植物愛好者,因為鬱金香的球根一開始就是高價的商品。之後藉由這些園藝家和愛好者自己試著改良品種,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品種,其中有名的高級品種例如「里弗金提督」(Admiral Liefken)、「海軍上將艾克」(Admiral Von der Eyk)、「總督」(Viceroy)、「大元帥」(Generalissimo)等,此外還有一個讓愛好者讚不絕口的品種,是因病變而產生的紫-白色條紋的「永遠的皇帝」。
雖然單色的品種價格較為便宜,但是也要1000荷蘭盾以上,隨著廣受大眾的喜愛價格更為提升。

投機分子的加入

在約1634年左右,鬱金香的大受歡迎引起了投機分子的目光,他們對於栽培鬱金香或是欣賞花的美麗並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哄抬價格取得利潤。此時鬱金香受歡迎的風氣從萊頓傳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漸擴大。這些投機分子有計畫地行動,有人因此一擲千金,當時甚至還有過一個高級品種的球根交換了一座宅邸的紀錄(如豪宅的炒作,刻意以天價成交一戶單位,藉以拉台豪宅的聲勢,其實以C/P值而言,豪宅也是泡沫化炒作的現象,現下大陸的房地資產炒作,何嘗不是如此,當無知的大眾進入市場之後,就是泡沫行將破滅之時)
當時鬱金香的高價可以從購買的單位看出,高級的品種用秤重的方式,以一個叫做aas(1 aas=0.05克)的單位來計價。次級的品種則用個來計算,再次級的則用袋裝的方式來販售。
在M.戴許所著的「鬱金香狂熱」一書中有以下的描寫:「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可見其價值。
這個時候鬱金香的交易以球根的現貨來買賣,所以交易主要在冬天進行。但是鬱金香是如此受歡迎,因此無論什麼季節都有交易的需求。
大眾普及化

鬱金香交易在短時間內讓人一擲千金的傳言在工匠和農民之間廣為流傳,吸引他們進入了這個交易市場,他們原本沒有資金,所以僅從買得起的程度開始進行,這種情況使得非頂級的品種價格也開始抬昇,漸漸出現了因轉賣而取得利益的民眾。市場的交易模式至此也開始改變,開始出現全年交易和引進了期貨交易制度。
這種交易的模式並非前往正式的證券交易所,而是前往酒店。交易也不需要使用現金或是現貨的球根,而是提出一份「明年四月支付」「那時候會交付球根」的票據,或是加上少許的預付款即可完成交易。這個預付款也並非限定只能使用現金,像是家畜或是傢具只要可以換錢的東西都可以抵用。因此這樣的票據轉過數手也出現了會連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都不知道的情況。這種預付的制度也吸引了原本完全沒有資金的投機者參加,像是麵包師傅到農民都加入這個市場,因此需求量再次膨脹,就算是原本便宜的品種也飛漲。但是隨著價格飛漲,原本最初的買家也就是愛好植物的人開始變得不買,特別是民眾交易的低價球根,愛好者也看不上眼。

泡沫的瓦解

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到了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里,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麼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前不久還奇貨可居的鬱金香合同一下子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寧可少要點價錢也要拋給別人。在人們信心動搖之後,鬱金香價格立刻就開始下降。價格下降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對鬱金香市場的信心。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迫不及待地要脫手,可是,在這個關頭很難找到“傻瓜”。惡性迴圈的結果導致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
情況最後震動了議會和市政府展開行動,最後做出了「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的決定,這個決定使得票據失效,卻很快地把問題解決,留下少數的破產者和暴發戶,鬱金香狂熱時代就此結束。
事件的影響

鬱金香泡沫經濟的瓦解,對於荷蘭的經濟和之後的歷史如同蜻蜓點水一般,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雖然植物愛好者繼續追求高價的鬱金香,但是在史料上並沒看到對於其他產業的打擊,有較大影響的是在精神文化的層面。


 
最大笨蛋理論

最大笨蛋理論簡介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最大笨蛋理論”,又稱為“博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期貨和證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投機行為或賭博行為。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花20元去買走1股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這就是凱恩斯所謂的“最大笨蛋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樣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最大笨蛋理論”所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麼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從有股票市場開始,這種“最大笨蛋理論”屢試不爽。 1720年,牛頓參與了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性的瘋狂實在難以估測。”
  從大眾心理角度分析股市的理論中,“最大笨蛋理論”已經廣為人知。該理論認為,股票市場上的一些投資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論價格和內在價值,他們購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相信將來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手中接過“燙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礎是投資大眾對未來判斷的不一致和判斷的不同步。對於任何部分或總體消息,總有人過於樂觀估計、也總有人趨向悲觀,有人過早採取行動,而也有人行動遲緩,這些判斷的差異導致整體行為出現差異,並激發市場自身的激勵系統,導致博傻現象的出現。這一點在中國股市表現得也曾相當明顯。
  對於博傻行為,也可以分成兩種,一類是感性博傻,一類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動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一場博傻游戲,也不清楚游戲的規則和必然結局。而後者,則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關規則,只是相信當前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者即將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資金賭一把。
  理性博傻能夠贏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來接棒,這就是對大眾心理的判斷。當投資大眾普遍感覺到當前價位已經偏高,需要撤離觀望時,市場的真正高點也就真的來了。“要博傻,不是最傻”,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因為到底還有沒有更多更傻的人是並不容易判斷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為最傻者,誰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選隊伍呢?所以,要參與博傻,必須對市場的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並控制好心理狀態。
  “投資要用大腦而不用腺體”是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名言。大腦要做的是判斷企業前景經營和大眾心理趨向,而腺體只會讓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學生,格雷厄姆是道氏的門徒。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絕市場炒做,只不過在沒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決不會脫去腳上現有的鞋。所以說,對於博傻現象,完全放棄也並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適當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為非理性市場中的一種投資策略。
  在深滬股市中,投機氣氛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的,相當多的投機者並非理性,有時甚至就是瘋狂賭博。對於業餘投資者而言,這種博傻帶來的利潤不太容易把握,但對於職業投資者而言,應該嘗試著利用這種市場氛圍,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理性博傻。
  博傻行為時常會在消息面因素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例如,某強勢股逐日上升,市盈率越來越高,顯然很不合理,並且也無消息說明該股有利多消息,但股價就是一個勁地直往上躥,惹得低位未買的交易者心直癢,於是高價買進,而踏空者的追漲會導致股價進一步上揚,越買越漲,越漲越有人買。而不久之後,讓人奇怪的是,市場自然而然地會冒出許多該股的利好傳聞,不合理的漲升也成為理由十足的上揚行情。所以市場派人士常認為,與其說是消息決定走勢,不如說是走勢決定消息,走勢好的個股會吸引買盤,也會吸引利好消息。因而選擇博傻策略的人無須認真研究個股基本面,唯一需要關註的就是股價的走勢和成交量的配合。追漲殺跌在這種操作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嚴格地說,最大笨蛋理論的核心就是“順勢而為”。
  高價買進,低價賣出是股市操作大忌,但有人高價追貨能在更高價賣出;低價賣出,還可以在更低價位補回,這當然也不是壞事,或許正所謂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市場很多時候不能用簡單的價值理論去推測,人心狂熱的時候,理性的價值評估往往失效,這時,就需要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依據對市場情緒的“望聞問切”來判斷行情最危險的時候是否已悄然而至。
凱恩斯炒出來的“最大笨蛋理論”
1908-1914年間,凱恩斯什麼課都講:經濟學原理、貨幣理論、證券投資等等。他因此獲得的評價是“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的機器”。凱恩斯賺課時費的動機是為了日後能自由而專註地從事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然而,僅靠賺課時費是講到吐血也積攢不了幾個錢的。
  凱恩斯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1919年8月他借了幾千英鎊做遠期外匯投機去了。僅4個月時間,他就凈賺一萬多英鎊,在當時相當於他講課10年的收入。投機客往往有這樣的經歷:開始那一跳往往有驚無險,錢就這樣莫明其妙進了自己的腰包。就在他飄飄然之際,他卻忽然掉進了萬丈深淵。3個月之後,凱恩斯把賺到的利和借來的本金虧了個精光。賭徒往往有這樣的心理:要從賭桌上把輸掉的贏回來。7個月之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狂賭一通並大獲成功。受此刺激,他把期貨品種做了個遍。還嫌不過癮,就去炒股票。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已賺得盆盈缽滿。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時候,已經積攢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與一般賭徒不同,他給後人留下了極富魅力的賭經———最大笨蛋理論,這可以視為他投機活動的副產品。
  有人猜測凱恩斯可能參加過報紙選美有獎投票,否則,他不可能用這麼一個例子:從100張照片中選擇你認為最漂亮的臉蛋,選中有獎。當然最終是由最高票數來決定哪張臉蛋最漂亮。你應該怎樣投票呢?正確的做法不是選自己真的認為漂亮的那張臉蛋,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她一票,哪怕她醜得像時下出沒於各種搞笑場合、令人晚上做噩夢的娛樂明星。這就是說,投機行為應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的猜測之上。期貨和證券賭博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花二十塊錢一股去買走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馬爾基爾(Burton G.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最大笨蛋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對中外歷史上不斷上演的投機狂潮最有解釋力的就是這最大笨蛋理論。1593年,一位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到荷蘭的萊頓任教,他帶去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種荷蘭人此前沒有見過的植物———鬱金香。沒想到荷蘭人對它如痴如醉,於是教授認定可以大賺一筆,他的售價高到令荷蘭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個竊賊破門而入,偷走了教授帶來的全部鬱金球莖,並以比教授的售價低得多的價格很快把球莖賣光了。
  就這樣鬱金香被種在了千家萬戶荷蘭人的花園裡。後來,鬱金香受到花葉病的侵襲,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襯的彩色條或“火焰”。富有戲劇性的是病鬱金香成了珍品,以至於一個鬱金香球莖越古怪價格越高。於是有人開始囤積病鬱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價從囤積者那兒買入並以更高的價格賣出。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現了,持續了五年之久的鬱金香狂熱悲慘落幕,球莖價格跌到了一隻洋蔥頭的售價。
  始於1720年的英國股票投機狂潮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要賺錢。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沒有留言: